1971年,哈佛商学院的肯尼迪.R.安德鲁斯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公司的战略思想问题,提出了制定与实施公司战略的两阶段基本战略管理模式,并将战略定义为公司能够做的(组织优势和劣势)与可能做的(环境机会与威胁)之间的匹配,提出了制定战略过程中的SWOT分析框架。1979年,安德鲁斯又出版了《战略管理》一书,进一步系统提出了战略管理模式。
设计学派的战略思想围绕着战略概念、组织与战略、环境与战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协调匹配而展开的,同时提出了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是制定与实施战略。所有这些研究成果标志着战略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基本研究框架的形成,奠定了以后战略管理思想的基础。用波特的话来说,这些研究成果为企业战略管理建立了一个框架:“内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制定战略—实施战略—业绩”,即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提出战略方案,通过实施战略方案取得业绩。
2、战略管理结构学派
结构学派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绩效。因此,其战略管理思想的基本点是对产业结构的分析,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为波特,他提出了用于产业结构分析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在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低成本领先战略、特色经营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这三种战略为企业战略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式。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价值链的分析工具,将客户、供货商和企业分解为既分离又相关的行为群体,价值便源于此。
波特的战略管理思想是“产业结构分析—制定竞争战略—实施战略—取得竞争优势—获得业绩”,即在产业结构分析(五种竞争力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特色经营战略或目标集中战略),通过战略的实施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业绩。
3、战略管理的能力学派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汉默尔(Gary Hamel)、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等人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于核心能力观受到理论界的青睐,战略管理思想由波特的结构观转向了能力学派(能力观),即从企业外部转向了企业内部。能力观强调组织内部的技能和集体学习,以及对它们的管理技能,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新战略的采取受到公司现有资源的约束。
可将能力学派的战略管理思想归结为:“内部环境分析—制定竞争战略—实施战略—建立和保持核心能力—竞争优势—业绩”,即通过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了解企业自身的能力结构,制定竞争战略,通过实施战略建立并保持企业的核心能力,以此赢得竞争优势,获得业绩。
4、战略管理的资源学派
能力学派在弥补波特的缺陷的同时,带来了自身的缺陷,即极少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开始,战略管理思想中出现了资源观(资源学派)。资源观为企业架起了接通似乎分离的结构观和能力观之间的桥梁,完成了安德鲁斯的理论框架。如能力观一样,资源观承认公司特别资源与竞争力的重要性,然而也承认产业分析的重要性,认为企业能力 只有在产业竞争环境中才能体现出重要性。它认为能力与资源作为企业竞争地位的核心,要考虑需求(是否满足顾客需求,是否具有竞争领先优势—结构分析)、稀缺性(是否可模仿的、可替代的,还是可以持久的—企业核心能力)、适宜性(谁拥有利润?)等要素。 资源观的战略管理思想是“产业环境分析、内部资源分析—制定竞争战略—实施战略—建立与产业环境相匹配的核心能力—竞争优势—业绩”,即分析产业环境、内部环境、比较与竞争对手的资源优势,通过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来建立与产业环境相匹配的核心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取得经营业绩。
作为企业战略理论的新发展,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能力战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当前许多大型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战略行为。1996年开始,我国学者也开始对该理论进行研究,全允恒从技术创新角度研究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赵炳贤在《资本运营论中》分析了企业核心能力;李建明分析了核心能力的内涵以及核心能力竞争的层次;周星、张文涛分析了企业核心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吴杰、程国平从企业集团竞争角度初步分析了应用核心能力;蔡世馨从生产系统管理集成与创新的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如何建立核心能力优势;王毅、陈劲、许庆瑞力图从定性和定量方面对核心能力进行测度和评价。
5、主张竞争合作的战略管理思想
作为竞争时代的产物,结构学派与能力学派、资源学派的立足点是基于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竞争地位的比较,将对方视为自己的敌人,通过竞争对抗获取竞争优势,对方的能力与资源以及在产业结构中的位置对本企业仅仅是参照物,通过对比参照物,企业在产业中占据有利地位,建立超过竞争对手的能力,或避强趋虚,获得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优势资源。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是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呈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多为长期性联合与合作,是自发的、非强制的,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着原有企业管理的独立性和完整自主的经营权。
可将战略联盟观的思想归结为:“制定战略――实施战略――竞争合作――竞争优势――业绩”,即企业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实现竞争合作,赢得竞争优势,取得经营业绩。
6、基于信息技术的战略管理思想
基于IT的战略管理思想主张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或建立战略信息系统来实现企业竞争战略,获得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认为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与产业结构、核心能力、资源具有至少同等的重要性,而不依附于它们。美国学者查尔斯.惠兹曼与1988年出版了《战略信息系统》,首次系统地探讨了战略信息系统地概念,引起了世界地广泛关注与研究。 不少专家已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当作是竞争战略或其一种工具、一种资源。采用信息技术与建立信息系统是一种竞争战略。虚拟公司的产生是这种战略管理思想的一种实践,可将基于IT的战略管理思想归结为如图所示,即信息技术贯穿于战略管理全过程,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需要与信息技术战略紧密结合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取得良好业绩。
上一篇: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旨
下一篇:战略管理需要“7张纸”